魏晋至隋唐的战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21:11:38

魏晋至隋唐的战役
魏晋至隋唐的战役

魏晋至隋唐的战役
官渡之战
  曹操和袁绍之间为争夺北方霸权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发生于公元200年,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战争以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而结束.这次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爆发于公元222年,是三国时期孙权和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八郡而进行的一场战争,结果刘备被吴国将领陆逊打败,吴蜀之间的边境也最终确定在三峡一线.这场战役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
  桓温北伐
  东晋世族大臣桓温,于永和三年(347)灭成汉,声名大振,随即又上疏要求率众北伐,收复故地,以进一步施展雄略,建功立业.永和十年,温借机排除阻扰北伐的权臣殷浩,独揽朝廷内外大权后,从江陵发兵北伐.连战连捷,大败前秦苻坚,直至灞上(今西安市东),受到关中民众欢迎.当时,温曾十余次上疏,主张还都洛阳,朝廷不许,但提升他为征讨大都督,委以专征之任.永和十二年,温再次北伐,亲自披甲督战,鼓舞士气,羌族姚襄大败而逃,洛阳收复.又上疏建议还都,仍未许.太和四年(369),温第三次组织北伐,初战势如破竹,然至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时军粮竭尽,只好焚舟撤退,途中遭前燕将领慕容垂追袭,死者竟至三万人.《晋书·桓温传》说:“温既负其才力,久怀异志,欲先立功河朔,还受九锡.既逢覆败,名实顿减.”其实,先后三次北伐,都有战果,每次只因军粮不继而退.
  淝水之战
  东晋击败前秦符坚的著名战役.晋太元八年 (383年),前秦符坚率九十万大军大举南侵,进据寿阳,自称投鞭可以断流,企图一举灭晋.晋相谢安使谢石、谢玄等率北府兵八万迎战,先于洛涧破秦军前哨,进逼淝水.晋军要求秦兵后移,以便渡河决战.苻坚欲俟晋军半渡而击之,尽歼晋军,于是麾兵小退.秦兵退不可止; 晋师过河乘势进击,秦师尽溃.这是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有名战役.
  祖荻北伐
  永嘉之乱后,中原地区落入匈奴贵族之手.祖逖上书琅邪王司马睿,要求北伐,收复失土.永嘉七年(公元313年),祖逖率宗族部曲渡江北上,在江阴铸造兵器,召募训练士兵,队伍扩展有二千余人.遂率军向今安徽、河南地区进发,得到各地人民支持,先后战败石勒、石虎军队,胜利进军至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封丘一带.时司马睿已称帝,恐祖逖势力强大,难以控制,派戴渊任总领北方六州诸军事,牵制祖逖,阻止北伐.祖逖深感北伐无望,忧愤成疾,大兴四年(公元321年),病死于雍丘(今河南杞县).祖逖死后,原来收复的地区又相继失去.
  安史之乱
  唐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玄宗后期,政治黑暗,中央实力削弱,藩镇握有重兵.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伪称奉密诏讨杨国忠,率藩、汉十五万军于范阳(今北京)起兵叛乱,连败唐军,攻入洛阳.次年正月,自称雄武皇帝,占有河北大部州县.七月,玄宗逃往蜀中,朔方留后杜鸿渐等迎太子李亨(肃宗)于武灵(今属宁夏)即位.叛军进入长安,所至烧杀抢掠.至德二载(757),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唐将郭子仪等与回纥援军收复两京,安庆绪退至邺城(今河南安阳),安禄山部将史思明降唐.次年,史思明复叛,并南下救援安庆绪,解邺城之围,干元二年(759)杀安庆绪于范阳,自称燕帝,再度南下攻入洛阳及附近州县.上元二年(761),叛军分裂,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宝应元年(762)十月,唐军收洛阳,叛军北逃.次年正月,史朝义穷蹙自缢,叛乱始平.叛乱历时七年余,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唐朝从此由盛转衰,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四镇之乱
  唐德宗时的藩镇叛乱.建中二年(781)成德镇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要求袭位,没有得到朝廷的允许.李惟岳便联合魏博节度使田悦与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共同起兵反唐.后来梁崇义及李惟岳战死,幽州节席使朱滔及新任恒冀(即成德)都团练观察使王武俊又与魏博、淄青两镇联合,并于建中三年十一月分别称王,以淄青李纳(李正己之子)为盟主,继续抗唐.不久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也自称建兴王,与四镇联合.直到兴元元年(784),唐德宗因讨伐无效,不得不下令赦免,四镇才各去王号,名义上复归于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