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臭皮匠vs诸葛亮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17 04:45:15 字数作文
臭皮匠vs诸葛亮字数作文

篇一:怎样搭配团队中的诸葛亮与臭皮匠?

一家中型企业的业务员原来以跑单帮为主,后接受建议组织营销团队“市场突击队”,每个突击队4~6人,轮流启动各个区域市场。两个分公司经理在组织“市场突击队”时,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一队的人员结构是:队长1名+有经验的老业务员2名+3名新聘业务员。这支突击队很快打开了市场,并被公司树为样板市场。一年后,分公司经理被提拔营销总监。

另一人想打造一支强大的队伍,要求每个队员都精明能干,结果花了很长时间才凑足一支突击队,但不久就因为内部矛盾而解散,老总一怒之下把他解职。

诊断:关于诸葛亮与臭皮匠的组合,有多个版本。

“三个臭皮匠,等于一个诸葛亮。”这是千古流传的版本。这个立论的成立有一个重要前提:臭皮匠之间各有所长,相互补充,成为一个优秀的团队。如果不能相互宽容,闹起内耗,力量相互抵消,还比不上一个臭皮匠。“三个和尚没水吃”就是这个理儿。

“三个诸葛亮,不如一个臭皮匠。”今人版本。诸葛亮固然厉害,但一群诸葛亮是否依然历害?如果每个诸葛亮都有自己的主意,又互不妥协,则会形成内耗。同时,即使诸葛亮们有无数锦囊妙计,又有谁去执行呢?“一山难容二虎”就是这种组合的结局。

“一个诸葛亮领导三个臭皮匠,等于四个诸葛亮。”这是我杜撰的最新版本。类似的版本还有“一只狼带领一群羊,相当于一群狼。”由于引入了结构,就有分工负责,有角色扮演。诸葛亮当仁不让地要承担领导、指挥、出谋划策的角色。臭皮匠们自知能力不行,甘当配角,悉心听从诸葛亮调遣。每个人都按诸葛亮的要求和标准去干,其业绩必然超出他们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程度。

最稳态的结构是金字塔结构。“一个诸葛亮领导三个臭皮匠”就是金字塔结构。但如果把金字塔倒过来,问题就严重了。

“一个臭皮匠领导三个诸葛亮,等于四个臭皮匠。”就是倒金字塔。由于角色限制,三个诸葛亮只能按臭皮匠的要求去做,结果也只能做到臭皮匠的水平。如果要诸葛亮们降低水平去做他们不愿做的事,他们甚至还做不到臭皮匠的水平。

诸葛亮与臭皮匠的组合,实际上是团队结构问题。在上述案例中,队长1名+有经验的老业务员2名+3名新聘业务员,就是一个结构良好的团队。新业务员固然经验、水平、能力稍差,但他们心甘情愿地做“打杂”的事,愿意跟着有经验的老业务员“跑腿”,在开发客户时,只有他们才愿意做“踩点”的工作,把“成交”的机会让给老业务员。在这样的团队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而那个“人人精明强干”的市场突击队,由于互不服气,结果原来的“大单帮”变成了“小单帮”,每个人仍然自行其事,这样的队伍谈何是有效的团队。

应用:一家工业品企业,老总一直困惑于下列难题:由于客户决策者是高管人员,公司的普通业务员无法搞定客户;公司经理和老总虽然能够搞定客户,但又无法亲自去跑客户。建议:实行“梯队销售”,普通业务员是销售的第一梯队,主要任务是“跑信息”及搞定小型客户;区域经理为第二梯队,业务员无法搞定的客户,转交给他们;销售部经理为第三梯队,区域经理无法搞定的且规模较大的客户,转交给他们;公司老总是第四梯队,销售部经理无法搞定且很重要的客户,由公司老总亲自出马。

篇二:六、“臭皮匠”与“诸葛亮”

六、“臭皮匠”与“诸葛亮”

常言道:“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是对人多办法多,人多智慧高的一种赞誉。但是,当你得知这一富有哲理的话语,可以用概率的理论,定量地加以证明时,你一定会对此深感意外!

为了让你确信这一点,我们先介绍两事件的独立性概念:如果一个事件的出现与另一个事件的出现无关,我们就说这两个事件是互相独立的。例如,某甲的思维与某乙的思维,只要没有预先商讨过,便是独立的,又如,某地患肺炎病与患砂眼病,这两件事是互相独立的;再如,两次射击,第一次射击命中与第二次射击命中,也是互相独立的。假定我们用 AB 表示事件 A 与事件 B 同时发生,那么,当事件 A 与 B 互相独立时,我们有: P ( AB ) = P ( A ) · P ( B )

事实上,上面这个结论可以从右图直观地反映出来。

对于三个以上的两两独立事件,类似地我们有: P ( AB ? C ) = P ( A ) · P ( B ) ??P ( C )。

现在回到三个“臭皮匠”的间题。假定“臭皮匠” A 独立解决问题的把握为 P ( A ) ;“臭皮匠” B 独立解决问题的把握为 P ( B ) , “臭皮匠” C 独立解决间题的把握为 P ( C )。

如若“臭皮匠”只有两个,那么某一问题能被两者之一解决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让我们仍从图形的分析开始吧!为方便起见,右图中我们用阴影区域的面积,表示相应事件的概率,如图所标。那么,从上下两图我们立即看到:

P ( A 或 B ) = P ( A ) + P ( B )一 P ( AB )

注意到“臭皮匠”们对问题的思考是各自独立的。这样,我们又有:

P ( A 或 B ) = P ( A ) + P ( B )一 P ( A ) · P ( B ) 重复使用上面的公式,能够得到一个问题被三个“臭皮匠”之一解决的可能性大小的计算式:

P ( A 或 B 或 C ) = P ( A ) + P ( B ) + P ( C )-P ( A ) P ( B ) - P ( B ) P ( C )- P ( C ) P ( A )

+ P ( A ) P ( B ) P ( C )

例如: P ( A ) = 0 . 45 , P ( B ) = 0 . 55 , P ( C ) = 0. 60 ,即三人的解题把握都大致只有一半,但当他们总体解题时,能被三人之一解出的可能性为:

P ( A 或 B 或 C ) = 0 . 45 + 0 . 55 + 0 . 60 一 0 . 45 ×0 . 55 一 0. 55 ×0. 60 一 0.60×0. 45 + 0.45×0.55×0.60=0. 901

看 ! 三个并不聪明的“臭皮匠”居然能够解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问题,聪明的“诸葛亮”也不过如此!

上面我们是从“臭皮匠”们解题的把握性来分析的。其实,如果从他们不能解决问题的角度来分析,所得的结果将更简洁、更精辟。事实上,如果一事件出现的概率为 P ,那么该事件不出现的概率必定为( 1 一 P )。这样,三个“臭皮匠”同时不能解决问题的概率为 〔 1 一 P ( A ) 〕 〔 1 一 P ( B ) 〕 〔 1 一 P ( C ) 〕 。把全部可能的 1 ,减去同时不能解决的可能性,当然就得到三者至少有一人解决的可能性,即: P ( A 或 B 或 C ) = 1一 〔 1 一 P ( A ) 〕 〔 1

一 P ( B ) 〕 〔 1 一 P ( C ) 〕 上式展开的结果跟前面的公式是一样的,但保留上面算式在计算上要简单得多。如上例:

P ( A 或 B 或 C ) = 1一( 1一 0 . 45 ) · ( 1一 0 . 55 ) · ( 1 一 0 . 60 ) = 1 一 0 . 55×0 . 45×0 . 40 = 0 .901 。又当“臭皮匠”人数增多时,前一种算法将不胜其繁,而后一种算法无须什么变动依然适用。

例如,十个刚参加军训的学生,每人打靶的命中率都只有 0 . 3 ,这样的命中率应该说是很低的了。但如若他们朝同一个目标射击,那么根据上面的式子,目标被击中的概率为:

P = 1 一( 0 . 7 ) 10≈ 0 . 97

也就是说,目标是几乎会被击中的。可见人多不仅智慧高,而且力量也大。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

个诸葛亮”所言并不过分。

作业: 如何定量的证明俗语“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篇三:六、“臭皮匠”与“诸葛亮”

六、“臭皮匠”与“诸葛亮”

常言道:“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是对人多办法多,人多智慧高的一种赞誉。但是,当你得知这一富有哲理的话语,可以用概率的理论,定量地加以证明时,你一定会对此深感意外!

为了让你确信这一点,我们先介绍两事件的独立性概念:如果一个事件的出现与另一个事件的出现无关,我们就说这两个事件是互相独立的。例如,某甲的思维与某乙的思维,只要没有预先商讨过,便是独立的,又如,某地患肺炎病与患砂眼病,这两件事是互相独立的;再如,两次射击,第一次射击命中与第二次射击命中,也是互相独立的。假定我们用 AB 表示事件 A 与事件 B 同时发生,那么,当事件 A 与 B 互相独立时,我们有: P ( AB ) = P ( A ) · P ( B )

事实上,上面这个结论可以从右图直观地反映出来。

对于三个以上的两两独立事件,类似地我们有: P ( AB ? C ) = P ( A ) · P ( B ) ??P ( C )。

现在回到三个“臭皮匠”的间题。假定“臭皮匠” A 独立解决问题的把握为 P ( A ) ;“臭皮匠” B 独立解决问题的把握为 P ( B ) , “臭皮匠” C 独立解决间题的把握为 P ( C )。

如若“臭皮匠”只有两个,那么某一问题能被两者之一解决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让我们仍从图形的分析开始吧!为方便起见,右图中我们用阴影区域的面积,表示相应事件的概率,如图所标。那么,从上下两图我们立即看到:

P ( A 或 B ) = P ( A ) + P ( B )一 P ( AB )

注意到“臭皮匠”们对问题的思考是各自独立的。这样,我们又有:

P ( A 或 B ) = P ( A ) + P ( B )一 P ( A ) · P ( B ) 重复使用上面的公式,能够得到一个问题被三个“臭皮匠”之一解决的可能性大小的计算式:

P ( A 或 B 或 C ) = P ( A ) + P ( B ) + P ( C )-P ( A ) P ( B ) - P ( B ) P ( C )- P ( C )

P ( A ) + P ( A ) P ( B ) P ( C )

例如: P ( A ) = 0 . 45 , P ( B ) = 0 . 55 , P ( C ) = 0. 60 ,即三人的解题把握都大致只有一半,但当他们总体解题时,能被三人之一解出的可能性为:

P ( A 或 B 或 C ) = 0 . 45 + 0 . 55 + 0 . 60 一 0 . 45 ×0 . 55 一 0. 55 ×0. 60 一 0.60×0. 45 + 0.45×0.55×0.60=0. 901

看 ! 三个并不聪明的“臭皮匠”居然能够解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问题,聪明的“诸葛亮”也不过如此!

上面我们是从“臭皮匠”们解题的把握性来分析的。其实,如果从他们不能解决问题的角度来分析,所得的结果将更简洁、更精辟。事实上,如果一事件出现的概率为 P ,那么该事件不出现的概率必定为( 1 一 P )。这样,三个“臭皮匠”同时不能解决问题的概率为 〔 1

一 P ( A ) 〕 〔 1 一 P ( B ) 〕 〔 1 一 P ( C ) 〕 。把全部可能的 1 ,减去同时不能解决的可能性,当然就得到三者至少有一人解决的可能性,即: P ( A 或 B 或 C ) = 1一 〔 1 一 P ( A ) 〕 〔 1一 P ( B ) 〕 〔 1 一 P ( C ) 〕 上式展开的结果跟前面的公式是一样的,但保留上面算式在计算上要简单得多。如上例:

P ( A 或 B 或 C ) = 1一( 1一 0 . 45 ) · ( 1一 0 . 55 ) · ( 1 一 0 . 60 ) = 1

一 0 . 55×0 . 45×0 . 40 = 0 .901 。又当“臭皮匠”人数增多时,前一种算法将不胜其繁,而后一种算法无须什么变动依然适用。

例如,十个刚参加军训的学生,每人打靶的命中率都只有 0 . 3 ,这样的命中率应该说是很低的了。但如若他们朝同一个目标射击,那么根据上面的式子,目标被击中的概率为:

P = 1 一( 0 . 7 ) 10≈

0 . 97

也就是说,目标是几乎会被击中的。可见人多不仅智慧高,而且力量也大。“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所言并不过分。

作业: 如何定量的证明俗语“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篇四:六、“臭皮匠”与“诸葛亮”

六、“臭皮匠”与“诸葛亮”

常言道:“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是对人多办法多,人多智慧高的一种赞誉。但是,当你得知这一富有哲理的话语,可以用概率的理论,定量地加以证明时,你一定会对此深感意外!

为了让你确信这一点,我们先介绍两事件的独立性概念:如果一个事件的出现与另一个事件的出现无关,我们就说这两个事件是互相独立的。例如,某甲的思维与某乙的思维,只要没有预先商讨过,便是独立的,又如,某地患肺炎病与患砂眼病,这两件事是互相独立的;再如,两次射击,第一次射击命中与第二次射击命中,也是互相独立的。假定我们用 AB 表示事件 A 与事件 B 同时发生,那么,当事件 A 与 B

臭皮匠vs诸葛亮

互相独立时,我们有: P ( AB ) = P ( A ) · P ( B )

事实上,上面这个结论可以从右图直观地反映出来。

对于三个以上的两两独立事件,类似地我们有: P ( AB ? C ) = P ( A ) · P ( B ) ??P ( C )。

现在回到三个“臭皮匠”的间题。假定“臭皮匠” A 独立解决问题的把握为 P ( A ) ;“臭皮匠” B 独立解决问题的把握为 P ( B ) , “臭皮匠” C 独立解决间题的把握为 P ( C )。

如若“臭皮匠”只有两个,那么某一问题能被两者之一解决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让我们仍从图形的分析开始吧!为方便起见,右图中我们用阴影区域的面积,表示相应事件的概率,如图所标。那么,从上下两图我们立即看到:

P ( A 或 B ) = P ( A ) + P ( B )一 P ( AB )

注意到“臭皮匠”们对问题的思考是各自独立的。这样,我们又有:

P ( A 或 B ) = P ( A ) + P ( B )一 P ( A ) · P ( B ) 重复使用上面的公式,能够得到一个问题被三个“臭皮匠”之一解决的可能性大小的计算式:

P ( A 或 B 或 C ) = P ( A ) + P ( B ) + P ( C )-P ( A ) P ( B ) - P ( B ) P ( C )- P ( C )

P ( A ) + P ( A ) P ( B ) P ( C )

例如: P ( A ) = 0 . 45 , P ( B ) = 0 . 55 , P ( C ) = 0. 60 ,即三人的解题把握都大致只有一半,但当他们总体解题时,能被三人之一解出的可能性为:

P ( A 或 B 或 C ) = 0 . 45 + 0 . 55 + 0 . 60 一 0 . 45 ×0 . 55 一 0. 55 ×0. 60 一 0.60×0. 45 + 0.45×0.55×0.60=0. 901

看 ! 三个并不聪明的“臭皮匠”居然能够解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问题,聪明的“诸葛亮”也不过如此!

上面我们是从“臭皮匠”们解题的把握性来分析的。其实,如果从他们不能解决问题的角度来分析,所得的结果将更简洁、更精辟。事实上,如果一事件出现的概率为 P ,那么该事件不出现的概率必定为( 1 一 P )。这样,三个“臭皮匠”同时不能解决问题的概率为 〔 1

一 P ( A ) 〕 〔 1 一 P ( B ) 〕 〔 1 一 P ( C ) 〕 。把全部可能的 1 ,减去同时不能解决的可能性,当然就得到三者至少有一人解决的可能性,即: P ( A 或 B 或 C ) = 1一 〔 1 一 P ( A ) 〕 〔 1一 P ( B ) 〕 〔 1 一 P ( C ) 〕 上式展开的结果跟前面的公式是一样的,但保留上面算式在计算上要简单得多。如上例:

P ( A 或 B 或 C ) = 1一( 1一 0 . 45 ) · ( 1一 0 . 55 ) · ( 1 一 0 . 60 ) = 1

一 0 . 55×0 . 45×0 . 40 = 0 .901 。又当“臭皮匠”人数增多时,前一种算法将不胜其繁,而后一种算法无须什么变动依然适用。

例如,十个刚参加军训的学生,每人打靶的命中率都只有 0 . 3 ,这样的命中率应该说是很低的了。但如若他们朝同一个目标射击,那么根据上面的式子,目标被击中的概率为:

P = 1 一( 0 . 7 ) ≈ 0 . 97

也就是说,目标是几乎会被击中的。可见人多不仅智慧高,而且力量也大。“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所言并不过分。

作业: 如何定量的证明俗语“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10

篇五:三个臭皮匠和一个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和一个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中国这是一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谚语,似乎也是一句颠扑不破的至理名言。然而,在一个医学科学高度发展和迫切需要现代管理理念的医院内,这句话有两个方面至少是值得争议的。

首先,在农业、工业时代,劳动力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所谓“人多力量大”么,所以,在这个时代三个臭皮匠是很容易赛过诸葛亮的,可是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新经济时代,尤其像医疗这个需要高级专业知识的行业内,三个真正的臭皮匠能胜过一个诸葛亮吗? 其次,在很多时候,三个臭皮匠别说胜过一个诸葛亮,有时候说不定还不如“一个”臭皮匠呢!“三个和尚无水吃”说的也许就是这个道理吧。

所以,如果要实现“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目标,至少应该有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 臭皮匠其实并不臭,比方说,在我们乡镇卫生院,一个没 有受过高等教育,甚至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理论学习的员工,应该算是臭皮匠了吧,但是如果他能刻苦努力地自学,同时虚心向别人学习,不断地钻研业务技术,同样也能成为业务上的尖子,这样的臭皮匠其本质是不臭的,不学无术的臭皮匠是永远也成不了诸葛亮的。 第二、 三个臭皮匠要做好工作,就必须团结协作,齐心齐力,不 能有内耗,不能各行其事,这是一个现代医院管理的最基本要求,也

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团队精神,离开了这一点,再多的臭皮匠也成不了诸葛亮。

第三、 臭皮匠要有自知之明,要自觉找到与“诸葛亮”的差距, 明确追赶目标,不能自作聪明、自以为是,这样的臭皮匠恐怕永远也成不了诸葛亮。

徐士伟

字数作文